知识分享: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
食用植物油安全作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进口大豆达1.0003亿t,已突破1亿t大关,进口植物油1 170万t,创历史新高。虽然自2000年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料油脂的国内供给始终保持总体平稳增长态势,但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常年在40%以下,对外依存度仍过高。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和新冠疫情持续恶化的当下,油料油脂供给不确定性居高不下,提高我国本土食用植物油料油脂的供给,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战略和大工程。因此,本文首先对收集的2000—2019年我国传统八大食用植物油料产量进行统计描述,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官方数据,计算得出我国传统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榨油量,并通过建立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对我国本土食用植物油料油脂的供给进行预测,结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发展目标,进一步分析当前阻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食用植物油料油脂发展规划,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1我国食用植物油料油脂的产量情况
1.1我国食用植物油料的生产情况我国2000—2019年食用植物油料产量见表1。
由表1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本土食用植物油料供给量整体不断增加。2019年,我国本土食用植物油料供给量为6584.1万t,同比增长238.5万t,增长率为3.76%,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27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14%。其中:棉籽产量1060.2万t,同比下降38.3万t,降幅3.49%,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65.1万t,年均增长率为1.53%;大豆产量1809.2万t,同比增长212.5万t,增长率为13.31%,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68.7万t,年均增长率为0.85%;油菜籽产量1348.5万t,同比增长20.4万t,增长率为1.54%,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210.4万t,年均增长率为0.90%;花生产量1752.0万t,同比增长18.7万t,增长率为1.08%,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308.3万t,年均增长率为1.01%;葵花籽产量266.4万t,同比增长17.0万t,增长率为6.82%,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71.0万t,年均增长率为1.63%;芝麻产量46.7万t,同比增长3.6万t,增长率为8.35%,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4.4万t,年均增长率为-2.86%;亚麻籽产量33.2万t,同比下降0.3万t,降幅为0.90%,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2万t,年均增长率为-0.19%;油茶籽产量267.9万t,同比增长49万t,增长率为1.86%,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85.6万t,年均增长率为6.41%。
1.2我国食用植物油料的榨油情况
由于八大植物油料用于榨油的压榨量和油料出油率不同,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产量也不尽相同。棉籽基本都用于榨油,压榨量占比为82%~87%,出油率为13%;大豆的压榨量占比为23%~30%,出油率为165%;油菜籽的压榨量占比为87%~94%,出油率为34%;花生的压榨量占比为44%~51%,出油率为35%;葵花籽2015年之前的压榨量占比为50%~55%,2016年及以后的压榨量占比为24%~32%,出油率为25%;芝麻的压榨量占比为44%~55%,出油率为40%;亚麻籽的压榨量占比为78%~89%,出油率为30%;油茶籽的压榨量占比为91%~96%,出油率为25%。综上所述,本文采用85%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棉籽量,采用27%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大豆量,采用90%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油菜籽量,采用47%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花生量,2000—2015年取平均值52.5%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葵花籽量,2016—2019年采用27%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葵花籽量,采用49%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芝麻量,采用82%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亚麻籽量,采用93%的占比计算用于榨油的油茶籽量。具体计算公式为:棉籽油产量=棉籽产量×85%×13%;大豆油产量=大豆产量×27%×16.5%;菜籽油产量=油菜籽产量×90%×34%;花生油产量=花生产量×47%×35%;葵花籽油产量=葵花籽产量×52.5%×25%(2000—2015年),葵花籽油产量=葵花籽产量×27%×25%(2016—2019年);芝麻油产量=芝麻产量×49%×40%;亚麻籽油产量=亚麻籽产量×82%×30%;油茶籽油产量=油茶籽产量×93%×25%。我国2000—2019年食用植物油料榨油量见表2。
由表2可知:我国棉籽油产量从2000年87.86万t波荡增加到2007年的143.85万t,又波荡回落到2019年的117.15万t,总体增加了29.29万t,其中2001年产量低,只有82.88万t;大豆油产量从2000年68.63万t波荡下降到2013年的53.24万t,减少了15.39万t,又增加到2019年的80.60万t,总体增加了11.97万t;菜籽油产量从2000年348.26万t波荡增加到2019年的412.64万t,增加了64.38万t,其中2002年产量低,只有322.83万t,2012年产量高,为428.61万t;花生油产量从2000年237.49万t波荡增加到2019年的288.20万t,增加了50.71万t,其中2006年产量低,只有211.99万t;葵花籽油产量从2000年25.65万t大幅波荡增加到2015年的35.41万t,增加了9.76万t,后又快速回落到2019年的17.98万t;芝麻油产量从2000年15.90万t减少到2019年的9.15万t,减少了6.75万t,其中2016年产量低,只有6.90万t,2002年产量高,为17.64万t;亚麻籽油产量从2000年8.46万t增加到2003年的11.07万t,增加了2.61万t,后又下降到2019年的8.17万t,总体产量变动不大;油茶籽油产量从2000年19.13万t增加到2019年的62.29万t,增加了2.26倍。
2我国食用植物油料油脂供给预测
2.1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的选取
一般而言,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产量或者价格预测,比较成熟适用的方法是构建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ARIMA模型或者灰色GM(1,1)模型。通过油料和油脂数据的时序图,初步判断两组数据都具有趋势性,但并无季节性。因此,本文初步选定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和ARIMA模型这两种能够拟合含有线性趋势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模型,再通过对不同模型“平稳R2”值的大小以及预测模型残差的白噪声检验结果比较发现,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的“平稳R2”值更大且预测模型残差的白噪声检验结果更好,再加上众多学者对其在农产品产量预测方面适用性的认可和肯定\[12-14\],本文最终选择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进行食用植物油料油脂总量的预测。
2.2模型检验及预测
2.2.1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的预测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预测值检验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平稳R2为0.740,说明本模型对原变量的解释程度较好,模型拟合程度很好。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Ljung-Box Q统计量的检验P值为0.682,显著大于0.05,说明不能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可以认定为随机序列,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的预测值合理有效。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预测的自相关(ACF)和偏自相关(PACF)残差图如图1所示。图1横坐标表示油料总量预测模型的残差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取值范围为其条格在正向一侧表示正相关,在负向一侧表示负相关,分别位于两个残差图内的两条纵线代表2倍标准差,其中u为残差序列的平均值,s为残差序列的标准差。纵坐标表示延迟阶数,由于观测数据共20期,延迟阶数最多为19期。从图1可以看出,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均随着延迟阶数增加而逐渐衰减向0,且两个系数值始终处于2倍标准差以内,说明残差序列只具有极弱的短期自相关性,残差序列的ACF和PACF图也都是平稳的,也可以佐证预测模型合理有效。
根据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得到200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的拟合图,如图2所示。图中UCL代表模型预测区间上限,LCL代表模型预测区间下限。
由图2可知,模型走势整体都控制在预测区间之内,呈增长趋势。根据图2拟合出202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的预测值,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并且短期增加值比较稳定。202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料总量预测值分别为6.374.2、6.429.4、6.484.5、6.539.7、6.594.8、6.650.0万t。
2.2.2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的预测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预测值检验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平稳R2为0.689,说明本模型对原变量的解释程度较好,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可以看出Ljung-Box Q统计量的检验P值为0.914,显著大于0.05,说明不能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可以认定为随机序列,并且提取信息比较完全,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的预测值也合理有效。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预测的自相关(ACF)和偏自相关(PACF)残差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随着延迟阶数增加而逐渐衰减向0,且两个系数值始终处于2倍标准差以内,说明残差序列只具有极弱的短期自相关性,残差序列的ACF和PACF图也都是平稳的,同样也可以佐证预测模型合理有效。根据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模型得到200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的拟合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模型走势整体也都控制在预测区间之内,呈增长趋势。根据图4拟合出202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的预测值,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并且短期增加值比较稳定。2020—2025年我国八大食用植物油总量预测值分别为1010.95、1021.64、1032.33、1043.01、1053.70、1064.39万t。但与我国当前超3500万t的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相比,国产主要食用植物油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有效需求,食用植物油安全问题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3我国食用植物油发展的制约因素
3.1行业科研经费不足,企业市场竞争力偏低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一直以来都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中坚力量,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其作用不容忽视。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 604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 661.6亿元,产品销售总收入6 248.8亿元,利润总额123.2亿元,整个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但行业科研投入资金不足,2019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研发费用为9.8亿元,仅占产品销售总收入的0.16%,远落后于《粮油加工业“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0.6%”的目标。研发费用的不足导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缺乏后劲,市场竞争能力与港澳台商及外资企业相比明显不足。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中港澳台商及外资企业虽然只有78家,占比仅4.9%,但其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占整个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的344%和45.4%\[15\],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远高于国内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
3.2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风险增加。2019年我国内资非国有食用植物油企业共1 405家,占87.6%,在整个行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据半壁江山,盈利水平更是接近行业的六成,但由于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平衡,导致少数中东部的大型企业通过优势地位获取更多资源,中小企业尤其是西部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严重影响了粮油市场上产品种类的丰富和油脂质量的提高,更有甚者,我国食用油加工业产能利用率曾连续七年低于60%,低端产能过剩严重。随着食用油领域去产能的深入推进,行业内部的重组和兼并不可避免,整个行业将在一段时间内不得不面对利润相对偏低的现实,一些内资非国有食用植物油企业的经营将难以为继,进一步加剧了粮油产业链被外商掌握的风险。
3.3耕地资源有限,粮油主产区撂荒严重
我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地面积占比高达68.2%,虽然“红线论”的提出为国家耕地面积提供了约束性指标参考,但要做好粮食生产“中国人碗里装着中国粮”,又要提高食用油自给率保障食用油安全,有限的耕地供给就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大省中,粮油同期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存在油菜和冬小麦种植同期的问题,华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也有玉米和花生“争地”的矛盾,东北地区的春大豆和春小麦也存在播种面积相互掣肘的现象,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前提的要求下,能够为占食用植物油比例超过95%的草本油料提供更多耕地空间的可能性实在有限。另外,我国粮油主产区的耕地撂荒情况比较普遍,早期只是出现在山区,如今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几个粮油大省的耕地撂荒现象最为严重,这就使得实有耕地面积减少、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下降,进而导致油料主产区的抗灾减灾压力倍增,最终增加我国食用植物油本土供给下降的风险。
3.4机会成本增加,油料种植收益低花生、芝麻等食用油料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投入。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农户的非农就业机会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农户从事食用油料种植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一些原先具有油料生产优势的地区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有限,原有的油料种植农户选择从事经济收益更高的非农产业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真正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以老人、妇女居多,其劳动能力等相对有限,这又进一步导致油料种植产量不稳定,市场论价能力低,油料种植收益下降,并最终导致我国油料种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北上”“西进”趋势。而我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进一步制约了食用植物油料的供给。
3.5优良品种选育较慢,机械化生产有待提高优良品种、机械化水平是推动我国食用植物油料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油料作物仍面临着品种及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制约,尤其是占国产油料供给半壁江山的油菜,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适合机械化的品种选育技术以及非生物逆境的抗性品种选育技术都不够成熟,有些还只是在探索阶段,这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油料单产和质量的提升。另外,受制于地形和种植规模,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除了个别省份外,其余地区的机械化程度普遍偏低\[17\],而对于主要种植于山地的油茶、种植于丘陵砂壤土的花生而言,实现机械化生产和收获的难度更大,农业机械使用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
4我国食用植物油料油脂未来发展建议
4.1国家做好食用油发展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化解国家面临的食用油危机,需要党和政府做好食用油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对食用油产业发展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全面部署,精准施策,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要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负责部门要组织农业、林业、草业、水利、野生动物保护等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在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给各个地区的食用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对东北地区的玉米和大豆、长江中下游的油菜和春小麦、华北平原的玉米和花生进行轮作,食用油的供给;可以综合利用长江流域油菜优势种植区域的冬闲田,种植适宜生存且含油量高的油菜;充分利用南方广袤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尤其是要统筹发展好湖南、江西两地的油茶产业,河北、新疆的核桃产业,四川、甘肃南部的油橄榄产业。二是要加大对油料种植农户、油料加工企业的补贴,降低种植、收获、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首先,加快我国粮油主产区土地流转速度,鼓励油料种植大户对抛荒土地进行承包经营,改变部分地区破碎化、小面积种植局面,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经营;同时,对油料种植大户在种植、农资产品采购以及油料油脂收购上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其次,给予中西部食用油加工企业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解决中西部民营食用油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帮助其建立完善的运输、仓储、加工系统,提高当地粮油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电、路、网的联通。
4.2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加强科技支撑,解决好我国食用植物油料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瓶颈问题。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科研队伍,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不同的油料油脂进行持续性深入研究,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培育单产更高、含油量更高、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食用油料种子;争取在绿色农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上有所突破,做到绿色生产、循环生产和可持续生产。另一方面,提高食用植物油料科研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基层科研人员的待遇,对于有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的科研人员和团队要进行特别奖励,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打通科研人员的上升通道,形成支持科研、奖励创新的正向激励氛围。二是粮油加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食用油加工企业要加强创新。首先,要对现有油料采集和加工设备、机械进行对标改进,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避免“无机可用,有机无用”的窘境;其次,采用精细化管理,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生产、仓储、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最后,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和不定期专业技能培训,更新员工实践技能和丰富员工知识储备的同时,给员工带去新思想、新理念,推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出现,提高我国国有食用油加工企业的油脂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维护我国粮油市场的稳定。
4.3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减少食用油每日摄入量
近年来,我国食用油人均消费量逐年上升,到2019年已经高达25.1 kg,折合日人均消费量为68.77 g,远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倡议的我国居民25~30 g的日人均消费量,而这种过度的食用油消费,一方面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另一方面使得我国食用油供给增速落后于消费增速,自给率不断下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家食用油安全危机。不仅如此,我国消费者食用植物油的消费结构也不合理,居民食用油消费主要集中在草本油的消费上,对于木本油的营养价值和功效认知不足,进而导致我国木本油的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木本油和食用油供给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权威新闻媒介要对过度消费食用油的危害进行宣传,减少居民对食用植物油的整体消费;另外,通过积极引导增加居民木本油消费替代草本油消费的方式,提高我国木本油有效需求,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率。
来源:中国油脂